2019年5月16日下午一点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荣誉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教授受我院之邀在8846威尼斯东荣大厦904室做了题为“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及其发展”的学术报告。8846威尼斯社会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部分师生前来聆听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8846威尼斯院长田毅鹏教授主持。
王思斌教授首先引入“新常态”的概念,提出了社会政策在引导新常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进而梳理了我国学界社会政策从民国时期到20世纪末再到21世纪初的研究历史。他就“我国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这一争论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反思——这是一个具有现实基础,具有价值合理性,同时又反映了某种期望的概念。在区分讲解了瓦格纳、蒂特马斯、马歇尔、关信平、熊跃根等学者关于社会政策涵义的不同表述后,王思斌教授认为,这些关于社会政策的表述更强调其包含的内容,而对其本质并没有明确指出。
然后,王思斌教授指出,“自性”,即社会政策的基本属性,社会政策最重要的“自性”,是其“社会性”。在走向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混合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政策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采取发展型社会政策,这种政策对顺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王思斌教授提出一些社会科学概念的理论漂移,提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关怀话语权背景下的学术创新思路,并总结道,我国的社会政策正处于从低自性向中自性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社会政策学科建设也要从社会政策“自性”的角度着眼,既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又立足我国实际;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好社会政策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作用。
讲座结束后,8846威尼斯师生积极向王思斌教授提问,王思斌教授也耐心地做出了解答,在场的师生都获益匪浅。